華人文化元宇宙研究中心 -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ultural Metaverse in Taiwan

研究主軸與面向

Research Axis

研究主軸

華人歷史記憶

本研究群一方面透過元宇宙提供的數位工具,以「數位策展」來呈現「華人歷史記憶」;另外一方面,則透過「數位策展」所蒐集的資料,以嶄新的跨領域研究方法來分析「集體記憶」。首先是在形式上,與單純以文字或傳統的靜態展覽相比較,「數位策展」最大的不同是以視覺化(結合聲音和影像)、互動化,以及虛擬的情景,讓讀者受衆成爲動態的觀展者,透過「參與體驗」來認識歷史,進而對歷史有更多元、更深刻的體會。更重要的是在這樣動態的過程中,「數位策展」能夠讓在既有的歷史記憶認知上立場不同、甚至相對的受衆群體,有機會透過虛擬的「參與體驗」,設身處地的從不同的立場來瞭解、面對、進而感受與自己所知不同的「他者」的歷史經驗和歷史記憶,同時對照反思自己原有的歷史記憶,進一步建立「你我」的歷史記憶,共同邁向「歷史和解」。這種結合資訊科技與歷史的研究,以虛擬實境、角色扮演體驗的方式來重塑歷史情境,讓受眾不但身歷情境,同時也成為虛擬實境中的行動者、參與者與反饋者,而不只是被動地接收以文字或是影音為主的說教式道德勸說。

據此,本研究群將以五個方向作爲研究主題,依照時序排列為:「台灣人的二戰歷史記憶」、「抗日救國團體與北美華僑的民族認同」、「1941年香港戰役空間史研究」、「1950年代臺灣外來出版品的輸入與文化風景的構築」,以及「白色恐怖與外省族群的歷史記憶」,並基於這五個研究主題進行包括二戰期間在香港的台灣平民、白色恐怖等基於元宇宙數位策展之數位人文研究。而歷史、宗教、和藝術等均為文化記憶的一種展現,對於形塑身份認同更是具有明確的顯著作用。以此為基礎,本研究群的成員將和「華人宗教實踐」和「華人大眾文化」兩個研究群的成員們密切合作,共同探討華人社會的文化如何歷經世代交替和歷史變遷,一方面保有一定的連續性、另一方面又展現了一定的變遷性,進而對自我形象、社群身份,以及思維倫理帶來深遠的影響。

展開

華人宗教實踐

本研究群希望通過宗教家族與地方社會鏈結之全新視角,來重構平衡而完整的臺灣佛教、道教的歷史回憶,以及現代動力。也希望通過儀式與儀式化研究,將宗教研究的重心從信仰轉移到實踐,在傳統華人宇宙觀與文化觀的基礎論述之上,得以聚焦討論當代華人宗教如何生產和創造新時代的宗教意義,進而探究是否得以據此強化與重新界定華人身份認同,並建構以臺灣為主體性的「新華人文化」價值。

具體方法為通過臺灣、東南亞及華南等政治社會文化背景互有異同的華人地區,進行更寬廣的時空向度與多樣性的資料蒐集、詮釋與比較;加上元宇宙數位人文科技與策展模式的結合與應用,來蒐集與觀展者互動體驗及歷程分析等各項數據紀錄,進行創新的數位人文研究,這是過往華人宗教研究領域未曾嘗試過的新方法。元宇宙數位科技與傳統人文研究的結合,得以嘗試為華人宗教研究開拓新的視野,進而提出新問題與建構新的研究範式。此外,也希望將華人宗教文化的精髓以「元宇宙」的方式呈現,得以發展華人宗教數位教育博物館。如此,除了有助於提升國人藝術美學、道德教育、身心靈療癒、個體生命探索與社群整合功能之外,也對於K12、鄉土教育、普羅大眾及老年社會提供全方位的宗教教育與生命探索功能。

據此,本研究群以重現當代宗教體驗為目標,基於傳統宗教文獻的當代傳播、宗教地理空間的數位保存與再現,以及宗教元宇宙的影音建構與互動傳播,進行包括「虛擬資料庫:歷史物質落實傳承的理想世界」、「華人宗教的天地人元宇宙:宗教知識科普化新媒介之研究」,以及「華人宗教儀式、神話與音聲的想像與實踐」三個研究主題。

展開

華人大眾文化

從華人大眾文化具代表性之金庸武俠小說、台灣流行音樂、台灣歌仔戲、華人身體隱喻史,以及華語電影、台灣科幻文學、華語語系文學等,深入分析華人大眾文化的流動認同,對華人類型化電影及其文化政治;金庸武俠與抒情、「心理地理」敘事學及其文化症候與身份認同;台灣歌仔戲的跨國流動及「媒介迴路」(media loop)傳播效益所喚起的「族群意識」與「文化認同」;以及在媒介技術與視覺轉向中,華人大眾文化如何開啟日常革命,進行現實解蔽,展現日常烏托邦的革命動能等等,在兼具理論方法與跨媒介分析,兼及「傳統」與「現代」、「全球化」與「在地化」、從「身體」到「後身體」、從「人類世」到「後人類」、由「啟蒙」到「反啟蒙」、由「國家寓言」到「反國家寓言」等多視閾且多層多向的呈顯華人大眾文化的認同政治。

據此,本研究群規劃「台灣科幻地圖」、「金庸數位博物館」、「多重奏:台灣流行音樂的多重脈絡」、「聽不見的歌:中國音樂審查對英國和台灣音樂及產業的影響」、「台灣歌仔戲的『跨國流動』」、「人間國寶」廖瓊枝藝師「台語表演文本」、「新潮武俠.神話特技.復古創新——葉青歌仔戲」、「百年華人身體隱喻史」,以及「魅他域(Metaverse)空間中的鬼聲魅影」等元宇宙數位策展,來呈現華人大眾文化的多元面貌與敘事認同。據此,透過「數位策展」所蒐集的資料,包括觀展者的主動回饋和觀展軌跡,以跨領域並兼具質化與量化的研究方法進行二次研究,深入分析評估「數位策展」內容與「受衆」的互動軌跡和作用、影響,以及華人大眾文化的敘事認同對不同世代、教育背景、社經地位、和不同性別、族裔等不同群體,在身份、文化的流動認同的具體感受、看法與影響,除從中可進一步拓展、深化、修正數位策展的型態與設計,而有更良性的多向回饋。

展開

元宇宙生態系統

本研究群致力於發展「華人文化元宇宙生態系統平台」之區塊鏈數位資產保護、NFT智能合約授權應用,以及虛擬數位經濟運作機制,成為可以支援數位策展創作的華人文化元宇宙生態系統,並據此支援三個華人文化研究群發展出基於「華人文化元宇宙生態系統平台」之創新數位人文研究模式,包括一次研究與二次研究模式之實際驗證,以及作為支持華人文化傳播與教學應用之創新實踐場域。

「華人文化元宇宙生態系統平台」具有能夠提供資產擁有者上傳數位內容進行區塊鏈保護與NFT智能合約授權應用、策展者進行數位策展創作的布展功能、觀展者透過數位虛擬點數進行展間觀展之數位經濟運作,以及展間可提供了3D沉浸式的策展觀展及與虛擬人物互動的功能。此外,也提供高階的數位人文策展模組,能夠激發觀展者進一步探索展品細節、展覽的背景與動機,使得觀展不再只是被動吸收知識,而是主動及自主學習的知識探索過程,從而達到活化史料、促進交流、創新知識的目的。

據此,「華人文化元宇宙生態系統平台」可透過區塊鏈保護數位資產擁有者與策展創作者佈展構思之成果,也透過區塊鏈之NFT智能合約作為數位資產擁有者、策展者與觀展者彼此可以信賴之交易與互動機制,達成華人文化元宇宙生態系統虛擬社群經濟之正向循環效應,並以此帶動華人文化元宇宙中的交易生態,成為一完整可持續運作之虛擬策展元宇宙環境。本研究群將以上述發展之平台為基礎,進行「元宇宙數位策展模式」、「元宇宙數位策展工具」、「區塊鏈及NFT」、「元宇宙數位人文研究模式」,以及「元宇宙資訊行為」等主題面向之研究。

展開

元宇宙數位治理

本研究群之研究以支援華人歷史記憶、華人宗教實踐、華人大眾文化三個華人文化研究群之數位策展所衍生的多樣且複雜,以及與傳統實體世界之策展所面臨的課題截然不同之智慧財產權及數位資產授權相關的法律難題,包括:(1) 策展人與觀展人之多人協作可能產生二次創作,衍生觀展人之著作人適格及智慧財產權歸屬之難題;(2) 跨越虛實世界的展演將使智財授權益加複雜,亦使現行智財授權之法制受到嚴重挑戰;(3) 數位創作之交易倘採授權模式則無權利耗盡原則之適用,對於被授權人之後續加值運用極為不利;若採買賣模式則涉及數位內容如何交付與移轉所有權問題,倘無克服此兩難之解方,恐將影響元宇宙內容策展之推展。

據此,本研究群的研究主軸將依據元宇宙之科技架構來發展其數位治理架構,將其分別為實體基礎設施層、虛擬基礎設施層、元宇宙虛擬空間層、元宇宙設計工具層、使用者實體裝置層,以及使用者虛擬體驗層之不同層級的數位治理架構。其中第一層實體基礎設施所涉及之數位治理,將以標準必要專利之授權議題為研究主軸;第二層虛擬基礎設施所涉及之數位治理,則包含數位貨幣及NFT之法律定性與監管、數位貨幣及NFT之交易所之監管、洗錢之查緝與防免、經濟詐欺之查緝與防免、侵害個資及隱私行為之處罰與損害賠償,以及平台間反競爭行為之導正與規管等;第三層元宇宙虛擬空間層之研究,其部分元宇宙之數位治理課題須仰賴政府擬定政策進而行使公權力;另一部分元宇宙之數位治理則涉及玩家間之私經濟行為,所產生之紛爭較適宜以數位自治模式解決。本研究將兼顧政府政策及民間自治之相關法律課題;第四層元宇宙設計工具之數位治理議題,包含虛擬分身/化身之身份辨識、冒充身份之行為,以及身份竊取行為;第五層元宇宙使用者實體裝置之數位治理,將專注於個人資料及隱私保護之課題;第六層使用者虛擬體驗之數位治理部分,涉及許多智慧財產權議題,將研究所涉及之專利、商標、著作權的權利取得、權利維護,以及權利執行議題。

展開

研究面向

        本中心具體的推動目標為發展「華人文化元宇宙數位策展生態系統」,創新發展基於此一生態系統之華人文化數位策展創作、華人文化數位人文研究,以及華人文化傳播模式。整體研究包括「華人文化」「科技」,以及「群眾」三個研究構面,其中華人文化研究構面包括「歷史記憶」、「宗教實踐」和「大眾文化」三個研究主軸;科技研究構面以發展「華人文化元宇宙生態系統」為研究主軸,具體包括「元宇宙策展工具」、「區塊鏈NFT」、「元宇宙數位人文研究模式」三個研究面向;群眾研究構面以發展「華人文化元宇宙數位治理」為研究主軸,具體包括「元宇宙策展內容創作」、「元宇宙虛擬經濟」、「元宇宙數位治理」三個研究面向。其中,華人文化與科技二個研究構面交疊的研究面向為轉化華人文化為數位策展並透過元宇宙承載之「元宇宙策展模式」;華人文化與群眾二個研究構面交疊的研究面向為透過「歷史記憶」、「宗教實踐」和「大眾文化」所表現的不同面向「華人身份認同」;科技與群眾二個研究構面交疊的研究面向為群眾透過元宇宙觀展華人文化數位策展之「元宇宙資訊行為」。

華人文化三個研究主軸
彼此之關聯

        本中心擬定之三個華人文化研究主軸之間具有非常密切的關聯性,「歷史記憶」「宗教實踐」都是「大眾文化」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而「大眾文化」則深深的影響了「歷史記憶」和「宗教實踐」的傳承與演變。此外,「歷史記憶」的内容是「大眾文化」創作最重要的素材之一,而「大眾文化」則是「歷史記憶」最重要的載體之一,兩者互動下所展現的「文化記憶」,更是「歷史記憶」能夠普及和持續最重要的條件。而對特定的人群來説,「歷史記憶」中所選擇的紀念對象和紀念方式,都深深的受到個別人群的「宗教實踐」所影響。在此過程中,「宗教實踐」的傳承與演變也同時帶動了「歷史記憶」的延續與轉變。再就「宗教實踐」研究主軸而論,「宗教實踐」同樣是「大眾文化」當中重要的内容。而在當代,由於「宗教實踐」與「大眾文化」有更密切的互動與結合,「大眾文化」對「宗教實踐」的傳承與演變更是帶來廣汎的影響。

        而有別於傳統研究多以上層的官方和精英文化為研究主體、又受限於當代政治性的身份認同影響,這三個研究主軸都以「庶民」為研究主體。因此,在更抽象的研究層面上,三個研究主軸主要由下而上的從「庶民」的行爲經驗和視角來研究華人思維模式與倫理議題,俾利更全面的瞭解在現代國族的概念出現之前、和出現之後與其並存、甚至相互競爭的華人思維模式。而更進一步的則將以「庶民」思維及其衍生的行爲為基礎,探討存在於現代國族框架之外,與官方和精英思維互相協調、挪用、甚至對抗,屬於「庶民」的倫理價值。

        更進一步的,三個研究主軸都將聚焦分析形成「身份認同」的抽象概念,進而在實際的行爲中探討道德選擇與身份認同之間的關聯性。「歷史記憶」所探討的華人歷史經驗和歷史記憶,將有助於瞭解華人身份認同的形成過程和其多元性。而「宗教實踐」關注的華人宗教儀式、活動與習俗,也反映了在信仰實踐中如何强化、同時也不斷的重新界定身份認同。「大眾文化」研究則是透過語言、圖像、影像、和虛擬的媒介來展現身份認同。更重要的是,有別於傳統研究以上層的官方和精英文化為研究的主體,以上這三個研究主軸的研究對象都是由下而上的從「庶民」的行爲經驗和視角來更全面的瞭解華人思維。而以「庶民」思維及其衍生的行爲為基礎,就能夠進一步的探討華人在與官方和精英思維互相協調、妥協、甚至對抗之下所產生的道德選擇與倫理問題。 

元宇宙數位治理研究
與其他四個研究主軸之關聯

        歷史記憶、宗教實踐、大眾文化三個華人文化研究主軸側重於元宇宙策展,此種提供虛實世界互動的新型態策展將使著作權課題更加多樣且複雜,與傳統實體世界之策展所面臨的課題截然不同,包括:(1) 策展人與觀展人之多人協作可能產生二次創作,衍生觀展人之著作人適格及智慧財產權歸屬之難題;(2) 跨越虛實世界的展演將使智財授權益加複雜,亦使現行智財授權之法制受到嚴重挑戰;(3) 數位創作之交易倘採授權模式則無權利耗盡原則之適用,對於被授權人之後續加值運用極為不利;若採買賣模式則涉及數位內容如何交付與移轉所有權問題,倘無克服此兩難之解方,恐將影響元宇宙內容策展之推展。

        對於前述議題,元宇宙數位治理研究可與歷史記憶、宗教實踐、大眾文化三個華人文化研究主軸相互合作,共同討論出最佳的解決方案。此外,元宇宙數位治理之學術理論與實務運作的發展不能憑空想像,而是必須奠基於元宇宙策展平台之發展與未來展望。因此元宇宙生態系統平台研究主軸的研究成果將成為元宇宙數位治理研究主軸產生問題意識的重要素材,也是本中心發展元宇宙數位治理的利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