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臺灣歌仔戲星洲展演印記─
- 以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蔡欣欣教授所發表的《一九六○年代台灣歌仔戲赴星洲展演印記》研究資料為策展基礎,透過來自前賢研究、台新馬報刊廣告與報導、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國史館檔案史料文物查詢系統、新加坡國家檔案館等演劇史料的檢索資料,照片、唱片與特刊等演劇文物的蒐羅,以及藝人口述訪談等資料,全面建構1960年代臺灣「新台光閩劇團」、「柏華閩劇團」、「牡丹桂閩劇團」、「日月園閩劇團」與「三弘珠閩劇團」的星洲展演印記。
- 明清以來因為天災人禍、戰亂避禍、經濟困頓與勞力需求等緣由,閩粵族群陸續下南洋謀生或定居,東南亞成為海外華人聚居的大本營。臺灣歌仔戲「族群方言」與「文化身份」深受認同,加上親切通俗、活潑採借的劇藝特質,讓當地閩南族群觀眾耳目一新,1930年代印尼、馬來西亞等陸續邀約台灣的歌仔戲班前往演出,並催化在地劇團轉型或歌仔戲班成立。
- 這段「南進」歷史較少被關注與記錄,因此希望透過元宇宙展演方式闡述,並還原該年代的歌仔戲歷史脈絡,讓大眾了解這段歷史,並藉以喚醒當代人的集體記憶。
一九六〇年代受邀至新馬商演的台灣歌仔戲班,
或在遊藝場的舞台展演,或錄製唱片發行銷售,或在廣播電台放送,組構出「媒介迴路」的傳播通路,
既是台灣歌仔戲「跨國流播」的海外展演珍貴史頁,也是台灣與星洲閩南族群的「集體記憶」。
「天氣清和欲釣魚,一看就是大江邊,乎我趕緊緊準備,釣鉤順煞下釣餌。」
「今日這尾是什麼魚,那會生做金煞煞,看真詳細,這魚仔目睭敢若咧哭會款!」
─柏華牡丹桂兩班閩劇團首都合演〈江海奇遇記〉(節錄)